规章制度
关于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发布时间:2024-06-20



关于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2024年6月12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加快建设和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若干意见》(邑大党[2021]3号),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就加强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目标

全面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主动面向和服务国家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增强以本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深化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推进改革创新,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建设有效优化,本科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院办学的根本标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形成合力育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二)坚持以本为本,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把本科教育放在学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把本科教育作为学的立身之本,通过机制建设,把全院干部、教师的主要精力聚焦到本科教育教学上来,把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服务保障投入到本科人才培养上来,把质量保障、工作评价、业绩奖励导向到学生培养成效上来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提供优质资源、有效指导和精准服务。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把学生学习效果提升作为教学活动、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坚持质量优先,特色发展。加强以提高质量为主线的内涵建设,树立以特色为优势的教育教学观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和教师教学能力为基础,以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为依托,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主动适应对接新形势下艺术设计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本科教育。

三、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巩固落实本科教育教学中心地位

1.健全院本科教育教学专题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党委统领全局作用,巩固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在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建立健全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每学期召开本科教育专题会议制度,研究教学中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措施,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2.加强“以本为本”机制建设。落实教师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绩效奖励、评奖评优等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把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效果作为教师职级晋升重要条件,激励广大教职员工投身本科教学。严格执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监控体系,保障教学质量提升,将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注重本科教学规范化运行,狠抓教师教学规范、教学效果评价、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相关规章制度落实,提高本科教育管理水平。

3.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有关文件精神,围绕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凝聚共识,牢固树立“本科教育为本”“学生为中心” 和“质量求生存、特色求发展”的教育观,以新时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环境。

(二)着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职责,完善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教育警示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在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中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引导广大教职工对照“四有”好教师标准,争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四个相统一”。

2.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有目标、分步骤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解决高层次人才紧缺问题,适当增加教师数量,有效改善师资学历结构。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出国研修、进修访学,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本领

3.落实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强化教书育人职责,突出工作成效导向,落实五邑大学教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引导教师全方位发展。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明确教授基本教学工作量要求。突出教学业绩在教学荣誉奖项评审中的条件要求,激励本科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教师。

4.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制定教师发展计划,引导教师做好全周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把教师个人成长发展与学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起来。落实教师培训制度,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培训。加强教师赴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培训进修规划,提高培训进修项目与教师本人及所在团队教学科研方向的相关度。拓展多种渠道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提供平台。

5.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以系(教研室)、实验室等为建设单位,以专业、课程为建设平台,形成团队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促进教学工作传帮带作用,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

(三)重点加强专业特色建设

1.优化专业内涵建设。将学科建设与专业体系建设统筹起来,按照“需求导向,资源优化,学科互撑”的原则,综合就业市场、产业发展需求等因素,结合学科发展目标和布局,促进专业建设良性发展,形成发展良好、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工作格局。

2.推进新科建设。开展建设,主动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现代轻工纺织、现代农业与食品、数字创意产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融入侨乡文化特色,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3.落实OBE教育教学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抓好现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继续申报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

(四)大力提升课程教学实效

1.强化课程思政。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师生头脑,把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课程标准中融入思政内涵,充分挖掘学科专业和每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发挥专业及课程的德育功能。

2.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结合新科建设,以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切实提高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3.开展课程建设。抓好学科基础课程建设,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提高综合素养。提升专业课程质量,采取学院主导专业遴选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加强教材建设管理,选用优秀教材,编写特色教材,保证马工程教材使用。

4.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增强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适应新生代学生学习特点与需求,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以混合式课程、网络在线课程建设为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依托教改立项、课程改革立项等,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引导教师注重教学设计,制定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案,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体验式、项目驱动式等教学方法,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打造“教与学”师生共同体。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加大对学生能力和学习过程评价的比重,以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加强对学生课下学习的监控和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五)强化实践育人功能

1.加强实验建设。落实实验中心建设规划,设实验条件较为完善、较高水平的实验中心组织参加实验教学专项培训,提高实验教师教学水平。加强学院实验设备管理,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落实科研平台开放管理办法,为学生提供自主管理的实验环境。加强学院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组织管理工作,明确工作职责。

2.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开展基于项目设计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更新、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数量,加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力度。建立现代产业学院,使实习实训融入到企业生产过程中,支持学生利用假期组织实习实训。增强毕业设计(论文)与产业行业的实质性关联,提高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比例。

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科教育全过程挖掘和充实专业教育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鼓励教师开设有关思维训练、研究方法、创新方法、学科前沿等内容的课程及各类讲座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将参赛项目培训指导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结合。

4.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整合利用内外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创新多种形式行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机会。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以高水平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参与各类行业专业竞赛比例和竞赛成绩,把指导学生参赛及获奖情况与教师工作量核算、业绩奖励等挂钩。

(六)协同促进学生学业发展

1.完善协同育人体系。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建立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强化企业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强化科教协同育人,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结合科研指导学生进行实习、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研究与实践。推进国际合作育人,扩大本科生对外交流数量。拓宽学生参加国际比赛的渠道,加大支持力度。

2.加强学业发展指导和学业过程管理。建立全程化学业发展指导,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开展年级专业认知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方案,专业带头人要积极承担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和学业发展指导工作。发挥第二课堂在思想引领和实践育人方面的作用,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从新生抓起,引导教育工作前置,强化入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和学业规划与发展意识。加强对学生学业发展指导,协同推进学业导师、学业警示、学业困难学生帮扶等工作,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3.加强学风建设。注重分工协作,形成联动的学风建设协调互动的工作机制。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师风教风为引领,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严肃课堂教学秩序,保障课堂出勤。大力加强诚信考试宣传教育,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实施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加强学生日常管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促进家校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4.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建设,培养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意识,着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加大就业工作力度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提高就业质量

(七)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1.落实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构建教学质量状态监测工作机制,将院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自我评估形成常态化,加强对相关状态数据的收集、分析及利用,建立教育质量信息分析和预警机制,强化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监督,形成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2.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抓好教学质量标准的落实,充分发挥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纠偏和提高的双重功能。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客观评价教师教学水平,优化完善评教指标体系,突出成果导向和教学实效,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结果的示范和正向激励作用,引导鼓励教师通过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3.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服务本科教学意识、能力和水平,通过建章立制、整合力量、明确标准等,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精化的教学管理服务。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运用好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和平台数据为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指导。

4.形成质量文化。实施质量保障体系,在全院形成自觉自省、自查自纠的质量意识,将质量建设内化为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知行合一的质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