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简介

作者:轨道交通学院时间:2021-11-14点击数:

肖 蒙,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轨道交通学院院长。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主要从事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可靠性工程与智能维护技术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及校企合作项目10余项,曾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指导硕士研究生8人。


林群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信息化制造工程专业,曾在法国洛林大学GREEN团队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的研究方向为列车智能化装配、车辆自动驾驶和物流机器人。曾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广东省重大专项、校级博士创新基金等;作为项目第三负责人撰写并申请成功2015年度广东省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精密压铸行业打磨机器人应用示范生产线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研究》,总经费500万;发表论文近50篇(第一作者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参与发表英文著作1部。曾获西南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博士创新基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等;主持国内第一套径向高温超导磁悬浮轴承样机、超导磁悬浮液氮泵的研制;开发出场冷磁化超导电机样机及自平衡摩托车机器人样机,参与国内首例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试验线等。近5年主持江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惠州市科技专项、五邑大学博士启动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总经费超过160万元。


王前选,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轨道交通学院副院长。“轨道交通装备及技术”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负责人、江门市高层次人才、中国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课题“交通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成员、国家铁路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项目课题组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组成员、中国空 气动力学会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江门市质量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致力于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与环境、智能检测与运维技术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SCI/EI论文1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5人。


刘吉华,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研究方向为轮轨关系、材料摩擦磨损等,旨在探明轮轨接触机理及防损对策。主持参与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论文6票,申请发明专利多项。


李志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列车空气动力学,包括列车明线空气动力特性,列车/环境(大风、隧道、桥梁、路堤等)耦合空气动力特性,列车风,客室及风道等内流场仿真及优化等关键问题。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企合作项目共计20余项,获茅以升铁路专项奖,铁道科技特等奖等奖励。


黄莎,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铁路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列车空气动力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超高速磁浮列车气动减阻降噪研究、车-隧耦合气动效应研究、列车环境安全研究、车内流场品质及舒适性研究等,聚焦国际前沿湍流流场主动/被动控制技术,旨在解决制约列车进一步提速的关键空气动力学问题,促进列车高效、安全、节能、环保发展。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SCI检索论文8篇,EI检索论文3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企合作项目共计2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项目2项、技开发重大课题2项等;获得茅以升铁路专项奖、铁道科技特等奖(26/40)等多项专业奖励;参与授权发明专利3项。


李鹏,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基于机器视觉原理的轨道交通线路存在的限界变化、外物侵界以及轨道车辆的动态偏移、速度测试、车体轮廓扫描等,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多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企合作项目共计10余项。

 

徐志彪,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江门市高层次人才。2018年6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2019-2020年在华南理工大学从事访问学者工作。目前主要围绕轨道车辆关键性零部件安全服役行为、金属材料摩擦磨损、列车智能运维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江门市科技局等项目各一项。迄今为止,已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Wear、Proceedings of the iMeche, Part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ribology、摩擦学学报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SCI/EI论文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 5篇)。承担课程:轨道车辆制造工艺、机械工程材料。欢迎机械、材料、力学等专业同学加入,希望具有吃苦耐劳、积极上进的精神。


何成刚,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8年西南交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并调入五邑大学轨道交通学院任教。一直从事轨道交通轮轨关系与服役行为研究,主研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SCI9篇、EI 8篇),申请专利5项(其中授权专利3项、实质审查2项)。主要从事研究方向:(1)轮轨界面黏着行为与调控技术;(2)轮轨材料损伤行为及表面处理技术。

 

李永健,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8年1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主要从事高速列车走行部关键零部件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致力于列车轴箱轴承等旋转机械的的健康状态特征提取技术研究,结合智能化的模式识别方法实现轴承的损伤识别。在此期间,多次去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合肥车辆段以及成都动车所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及轴承试验,参与了多条线路上高速列车运行状态安全服役测试。研究方向:智能化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机械信号分析与处理。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铁联合基金2项,中车集团横向项目1项。在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0篇,其中SCI、EI检索4篇。


苏焕银,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6年在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并于2018年3月到五邑大学工作至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旅客出行行为及出行需求分析、动态客流分配算法研究、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方法和收益管理在高速铁路中的应用等。主研和参与了包括国自科重点、面上等7项公路和铁路方面的研究课题。目前主持在研的项目两项,科研经费100万。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两篇(一作),申请发明专利13项(排名第一)。


黄尊地,博士研究生(在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轨道交通学院副院长。江门市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轨道交通空气动力学、真空空气动力学及轨道交通装备开发等,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专项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性课题、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江门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授权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篇;主持省级教改项目2项,荣获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及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


王文宪,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研究方向为铁路运输组织优化,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主研各类面上项目、自然科学基金6项,包括《高速铁路旅客列车停站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研究》等,在国内铁路运输领域高等级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期刊6篇、CSCD期刊1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杨笑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包括动车组牵引传动系统、各类电气设备、网络控制系统等健康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问题。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1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 申请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研究工作,项目期间与中车株洲所合作设计高速列车实时故障诊断仿真平台,并完成相关的软硬件调试工作。


刘成沛,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机器视觉的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状态检测、复杂机电液装备系统设计与控制等。先后主持或参与8项国家级、省市级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课题,目前主持在研科研项目经费100万元。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SCI、EI检索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


(数据截至2021年6月)

Baidu
map